为切实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“桥梁纽带”作用,11月10日中午,语言文学学院在崇礼楼北406顺利开展“菁蓝工程”第三期学生骨干培训——心理健康教育暨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。学院团委书记肖玲慧主讲,全体心理委员和25级班助与会。
会议中,肖玲慧提出,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,应当差异化关注重点。对于大一新生,心理委员应聚焦“适应与融入”核心需求,通过组织破冰活动、日常谈心等方式快速熟悉同学,重点关注新生入学后可能出现的厌学、沉迷游戏等现象,及时介入引导,帮助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;面对高年级团学,心理委员应聚焦学业压力、就业焦虑等问题,对高敏感、高压力群体给予重点关怀,做到早发现、早沟通。
在风险防控方面,肖玲慧多次强调心理委员需强化“安全第一”意识,一旦发现异常情况,须第一时间警惕并寻找寝室长核实情况,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。
她还建议心理委员定期以周报或日记形式记录班级心理动态,以便信息反馈及时高效;鼓励心理委员通过线上网课、高校心理学专项课程等渠道,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,提升沟通疏导与危机识别能力,从而实现更好地帮助其他同学的目的。
此次心理健康教育暨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成功举办,不仅强化了心理委员的责任意识,提升了其专业素养,更在学院内部构建起心理健康防护网,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