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姐姐,这颗糖给你!”8月21日清晨,易家女儿来到实践团成员的住所,为陪伴她四天的“老师”——十三位语言文学学院的下乡成员送上糖果。
“你们今天就离开了吗?”面对孩子的疑问,实践团没有回答,只是牵起他们的手走上去往教室的小陌,他们知道,这将是为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课。
“同学们坐在一起,老师来辅导你们写作业啦!”实践团采取一对一形式,耐心地为孩子们指导暑期作业。在“老师”们的引导下,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,逐渐过渡到主动提问。无论是“老师”还是孩子们都已找到了自己最放松的状态,学习效率相对第一天来看已有显著提高。
“我不太理解乘除法……”接受辅导的孩子中,一个女孩如实向实践团提出了自己的困难。据村支书易栋梁介绍,这个女孩正读小学二年级,家庭情况特殊,由爷爷奶奶抚养,但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,并无充足的精力对孩子的课业进行监督,女孩相对于同龄的孩子缺少基本的知识储备,尤其在数学问题的理解较为吃力。负责对她进行辅导的龚佳采取“撕纸片”方式,循循善诱,与孩子一起探寻着数学的奥秘。最终,女孩迷茫的眼睛逐渐变得明亮起来,龚佳也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过后,便是孩子们最为期待的游戏时间――“蒙眼寻人”,孩子们与“老师”两两一组,一人蒙眼抓人,一人躲避。尽管“老师”比孩子们年长许多,但是在进入游戏角色后,大家的脸上都绽放出一样灿烂的笑容。
经过四天的陪伴,实践团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已经涵盖了许多层面:志愿者、支教老师,同时,也是陪他们畅快玩耍的哥哥姐姐。
当最后一张合照定格在摄影师的镜头里,实践团的支教活动也在众人的不舍中落下帷幕。光影与文字记录了有限的四天实践,但陪伴背后的温暖与爱心无限,“有一份光发一份热”,愿财源儿童的未来,一路有温暖相伴。